微信咨询

分享
刷新

初中语文人教版《雷电颂》教案六

发布时间:2021-11-18 修改时间:2021-11-18 170

教案是课堂教学的蓝图,是教师对一节课的整体设想。创造性的教学设计,严谨、科学的教学策略将有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让学生们获得最好的学习效果。以下为安徽敏试教育小编为您整理的教案:初中语文人教版教案《雷电颂安徽教师资格网为您提供精彩的教案示范,更多面试资讯欢迎关注敏试教育。

【活动方案】

学习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了解戏剧文学的特点。 

理解使用的修辞和象征手法,体会表达效果。 

2、过程与方法目标:品味语言的抒情效果,理解作品内蕴的深刻思想内涵。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理解屈原深切的爱国爱民思想和英勇无畏的斗争精神。 

教学重、难点: 

1、朗读并背诵课文前六段。体会作品的雄伟气势和浓厚的抒情意味。 

2、 联系背景资料,深刻理解作品的思想感情。 

学情分析: 

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 

课前准备: 

1、预习字词,扫清阅读障碍。 

2、搜集一些屈原的资料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情导入。 

(多媒体播放《橘颂》的背景画面,学生感受草木飒飒的悲凉气氛,倾听屈原在波涛汹涌的沅水岸边的仰天长问。) 

“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唐文秀《端午》)同学们,每年的五月初五是我国传统的端午节,流传久远的龙舟竞渡、吃粽子的习俗,据说是为了纪念抱石投汨罗江而死的爱国诗人屈原。那么,是怎样的遭遇让诗人作出这样的抉择呢?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郭沫若历史剧《屈原》中的灵魂和高潮——《雷电颂》,去倾听诗人的抒情独白。(板书文题、作者) 

二、初读课文,扫清障碍。 

1、戏剧知识推介 

戏剧是由演员扮演角色,在舞台上当众表演故事情节的一种艺术。戏剧的文学部分,通称为剧本,是文学的一大类别,与诗歌、散文、小说并列。剧本直接规定了戏剧的主题、人物、情节、语言和结构,是舞台演出的基础和根据。 

2、屈原简介 

屈原,我国最早的大诗人。名平,字原;又自云名正则,字灵均。战国时楚国人。初辅助怀王,做过左徒、三闾大夫。主张彰明法度,举贤任能,改革政治,联齐抗秦。后遭谗去职,迭遭放逐。至首都蜻为秦兵攻破,遂投汨罗江而死。 

学生阅读课文《参考资料》,了解历史剧《屈原》的内容和写作背景。师补充: 

郭沫若历史剧《屈原》写于1942年1月。当时是抗日战争后期,日本帝国主义侵占了中国的半壁河山。1942年1月,时值“皖南事变,,以后,郭沫若在重庆创作了《屈原》,借古讽今,揭露国民党统治下的黑暗现实。他借屈原的独白,鞭挞蒋介石的反动统治,抒发了人民的愤恨。 

《雷电颂》出现在《屈原》第五幕第二场。屈原被囚禁在东皇太一庙。他手足带着刑具,颈上系着长链,散发披肩,独身徘徊。这时,狂风咆哮,电闪雷鸣。面对这黑暗的世界,他想到祖国就要沦亡,听着风吼、雷鸣,看着闪电劈空,他感到了大自然的伟大力量,他激愤的心情发展到极点,他的心像火一样燃烧起来,铸成了这大气磅礴,动人心魄的独自——《雷电颂》。它是屈原斗争精神的最集中、最突出的表现。是全剧高潮中最强力的一个音符。 

4、掌握下列字词。 

伫立(zhù)睥睨(pìnì)咆哮(xiào)波澜(lán)污秽(huì)犀利(xī) 

劈开(pī)稽首(qǐ)驰骋(chěng)虐待(nüè) 

睥睨:眼睛斜着看,形容高傲的样子。 

污秽:不干净。 

犀利:(武器、言语等)锋利;锐利。 

播弄:摆布。 

虐待:用残暴狠毒的手段待人。 

雷霆:雷暴;霹雳。 

踌躇:犹豫。 

鞭挞:鞭打。比喻抨击。 

祈祷:一种宗教仪式,信仰宗教的人向神默告自己的愿望。 

忏悔:认识了过去的错误或罪过而感觉痛心。 

罪孽:迷信的人认为应受到报应的罪恶。 

拖泥带水:比喻说话、写文章不简洁或做事不干脆。 

三、细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朗读全文,初步感知文章。疏解字词,标示段序。 

2、学生阅读舞台说明。 

回答问题:舞台上的屈原是个怎样的形象?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舞台上的屈原是个坚持真理的爱国者、受到奸佞残酷迫害的形象。他手足戴着刑具,颈上系有长链,“玄衣”“披发”,但他大义凛然,伫立睥睨,目含怒火,坚贞不屈,满腔愤怒,即将喷涌而出! 

3、媒体展示舞台情境,学生听课文录音,体会朗读的情感、语气。 

学生回答问题:你认为应如何处理课文的朗读?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愤怒、慷慨、激昂的感情基调。 

4、学生有表情地朗读课文。合作探究文章的思想内容。 

思考:屈原的内心独白表达了哪两方面的思想内容?文章的层次结构如何? 

学生小组讨论后回答,教师明确: 

课文表达了屈原歌颂风雷电、怒斥神祗里两方面的思想内容。 

第一层:(1—8)诗人呼唤和歌颂风雷电这些伟大的自然力,表达了对黑暗的愤怒和对光明的礼赞与向往。 

第二层:(9—13)借指斥神鬼偶像来抨击昏庸腐朽的当权者。 

四、课堂总结: 

郭沫若的浪漫主义历史剧《屈原》塑造了我国一个伟大的政治家兼诗人——屈原的形象,表现了他深切的爱国爱民思想和英勇无畏的斗争精神。 

五、布置作业: 

1、 熟读课文 

2、 课后练习一




【推荐资料】

扫描二维码,关注微信:安徽敏试教育

回复【面试真题】,查看更多安徽教资面试真题内容

安徽logo.jpg

小编推荐
热门推荐
我是有底线的

复制成功

您已成功复制微信号,现在前往微信搜索该微信号进行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