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咨询

分享
刷新

初中语文人教版《吆喝》教案十

发布时间:2021-11-21 修改时间:2021-11-21 98

教案是课堂教学的蓝图,是教师对一节课的整体设想。创造性的教学设计,严谨、科学的教学策略将有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让学生们获得最好的学习效果。以下为安徽敏试教育小编为您整理的教案:初中语文人教版教案《吆喝安徽教师资格网为您提供精彩的教案示范,更多面试资讯欢迎关注敏试教育。

【活动方案】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积累、运用文中相关词语。

2.了解作者及其对吆喝的口味分析。

2.能力目标:

1.朗读课文,理清文章思路,整体把握文意。

2.揣摩语言,体会吆喝声的浓郁的地方特色和独特的魅力,理解作者写“吆喝”时的内在情感。

3.结合实际情况,注意收集身边的口头吆喝艺术,能发挥自我创造能力。 

3.情感目标:

树立文化大观念,品味日常生活的动人底蕴,做生活的有心人。

教学重点:

1.文章的内容繁多而杂,指导学生将内容较多的东西有序地组织,学习剪裁技巧。

2.品味语言,及作者对北京的感情。

3.结合实际情况,注意收集身边的口头吆喝艺术,让学生发挥自我创造能力。 

教学过程:

一:溯源引流、导入新课

师:曾经,在人们的耳边经常会响起这样的声音:磨——剪子嘞,戗——菜——刀。这是什么声音?

生(齐):吆喝声。

师:是呀,大家想一想,平时我们到集市上听到的什么声音最多啊?

生:吆喝声。

师:是啊!那你能不能试着学一下呢?(生举手示意回答,教室里气氛热烈)

大家学得都很好。可你们说的都是“津味儿”的吆喝,想不想和老师一起领略一下地道的老北京的吆喝声?

生(齐):想!

师:那就请同学们和老师一起重温一下当时的场景。(多媒体播放老北京一些昔日的吆喝声,使学生快速进入情境)。

师:(聊天口吻):曲折的胡同、幽深的四合院、代代相传的老字号……这就是北京。

有人说在北京住上一辈子,也读不完它的历史;也有人说,只要在京城胡同遛上一圈,就等于逛了一回民俗博物馆。北京的特色就俩字——京味儿,可北京的风情讲起来,那是三天三夜也讲不完。可不,提起北京人的那张嘴呀,不但能吃、能喝、更能说,今天我们就来听听老北京最有特色的声音——吆喝[板书]

二:整体感知、走近吆喝

1:展示课文教学目标,指名读:

2:认知生字、词语,扫清阅读障碍:

(展示: 招徕(Iá) 钳形(qán) 铁铉(xuàn) 囿于(yòu) 隔阂(hé) 馄饨(hún)(tún) 佐料(zu) 饽饽(bō) 小钹(bó) 雪花酪(Iào) 海棠(táng) 蘸(zhàn) 兜里(dōu) 秫秸杆(shú)(jiē) 卤煮(I) 山楂(zhā) 荸荠(bí)(qí) 荞麦(qiáo) 马趴(pā) 嘞(Iei))

3:介绍作者:(萧乾(1910――1999年)

原名萧炳乾,生于北京,蒙古族。世界闻名的记者,卓有成就的翻译家、作家。主要著译作有《梦之谷》、《人生百味》《莎士比亚戏剧故事集》、《尤利西斯》等。)

4:师:有人说,吆喝是“生活交响曲”,质朴简单但趣味良多。如果时光倒流,细细品味那起伏有致的吆喝声,昔日的生活片断,人生的种种印象都能渐渐鲜活起来……请同学们一起来欣赏课文,边听边找出课文里写了哪些吆喝?提到的叫卖物品,看看这些物品涉及到哪些行业?

(播放课文朗读录音))

师:课文读完了,一起来找一下,课文中都写了哪些吆喝?

(生找,指名读)

师:看看吆喝中涉及到哪些行业?你看到了哪些物品?请同学们找出来读一读。

(生找)

师:你看到了哪些物品?

生:烤红薯、青菜,从早到晚,主要有大米粥、油炸果、青菜、花、百货行业、修理行业、馄饨、硬面饽饽等;从春到冬有小金鱼儿、蛤蟆骨朵儿……应有尽有。

师:同学们很善于读书,很善于归纳,发现了老北京的吆喝多,涉及的行业广,“百货行业与修理行业样样都有”。据老人们说,老北京有整整368种吆喝。北京人足不出户就可以在家门口置办各种生活必需品。

师:文中哪个行当的吆喝介绍得最多?

生:(齐说)吃的

师:是呀,人常说,民以食为天嘛,关于北京特色小吃介绍的最多。据说,老北京仅小吃就有六百多种,现在也还有一百多种。有机会快到北京城去,也许以后再想吃到这种风味儿小吃就难了。

师:同学们,让我们来看看,哪一句吆喝,让你一听,就口水直流?

生1:“馄饨——开锅”,这句最吸引我,我仿佛看到那冒着热气的锅里,馄饨薄薄的皮,大大的馅,在深夜里吃上一碗很舒服。

师:说的我也想去吃一碗了。

生2:“蒸儿又炸,油儿又白搭……”

师:儿话音读得真地道,儿话音可是检验北京话地不地道的试金石呢,这篇文章就是用老北京的方言写老北京的吆喝。为什么让你流口水?

生2:这段吆喝里介绍了制作的过程和方法,让我觉得很好吃,蒸了又炸,放的油又多,肯定很香。

师:嗯 ,口感也酥脆。

生3:“喝了蜜的大柿子。”很甜。

师:你从哪里看出了甜?

生3:“蜜”写出了甜

师:除了甜还能读出什么?还有哪个字用得好?

生4:“喝”用得好,用拟人方法,柿子喝了蜜,肯定很甜,又大又甜,汁水多。肯定很甜,连心里都是甜的。

师:厉害!一个字就品出了味甜、汁多、个大。能不能试着读读,读出味甜,汁多,个大的味道来?

(生试读、师点评、生再读)

生5:“烤白薯哇,真热乎!”课文里说了,北京冬天很冷,你想一大早,卖烤白薯的喊一声热乎,又能吃又能暖手,真是让人不能不去买上一个。

师:不能不去买,烤白薯这么诱惑人?我们一起来读读,读出诱惑。

(齐读烤白薯这一段.)

师:“还可以拿出来大嚼一通”同学们的重音用得真好,看样子,真是被诱惑了。

生6:“葫芦——刚蘸的!”让人想到这葫芦新鲜,一定很甜,很好吃。

师:不同的吆喝人,方法不同,用词也不一样,课文还有一处也是说葫芦,老师觉得也很让人眼馋呢。

生7:“葫芦——冰塔”用了一个比喻,写出了葫芦晶莹剔透,咬上去一定很脆,很好吃。

师:不错,这种感觉是从哪个字品出来的?

生齐答:冰

师:那还有一个字呢?

生:“塔”,写出了形状,一层一层的,由大到小。

师:同学们还可以闭眼想想这冰塔儿般的形状。

(生闭眼想)

师:其实大家可以再胆大些,在老北京厂甸的葫芦儿,是这样吆喝的,葫芦——扛串儿……

(讲解场景)看,这可真是老北京才有的特色风味儿,特色风情呀。

5.师:一种物品,一声吆喝,这一声声吆喝,让你看到了一个什么样的北京城?

生1:热闹的北京城。

生2:繁华的北京城。

生3:我看到了一幅老北京人生活的画面。看到了老北京人吃、穿、玩儿的情景。

生4:我看到了一个个吆喝的生意人,有的挑着担子,有的推着车,放声吆喝着。有过来买东西的人,就停下担子,热情地介绍商品。买东西的人走了,就又挑起担子,边吆喝边走远了。

师:听了同学们的描绘,我的眼前就仿佛出现了一幅老北京的清明上河图。同学们的感悟力想象力真强,初读课文,就读出了——热闹的街巷,丰富的物品,特色的小吃,北京人的早晚四季的生活场景。其实,读吆喝就是读生活、读吆喝——感受市井风情[板书]。

6. 介绍吆喝声时按照什么顺序?梳理文章结构层次。

7.文章内容不少,语句衔接过渡却十分自然。找出这些过渡句,看他们承转了哪些内容?

生1:课文的第二小节。课文由洋人的欣赏器乐过渡到北京街头的叫卖声。

生2:还有课文的第八小节开头第一句话。

生3:文章第十小节和十一小节的开头第一句话都是过渡句。

师:大家集体朗读这些过渡句。(学生朗读)

师:作者将如此繁多复杂的吆喝声归类介绍,并在有些部分开头用一总领句,每部分之间又用过渡句来贯穿,使得文章内容多而不乱。我们今后写类似的文章也可以用这样的方法。既然吆喝有内容、声调、音韵节奏,可见吆喝它其实也是一种文化。



【推荐资料】

扫描二维码,关注微信:安徽敏试教育

回复【面试真题】,查看更多安徽教资面试真题内容

安徽logo.jpg

小编推荐
热门推荐
我是有底线的

复制成功

您已成功复制微信号,现在前往微信搜索该微信号进行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