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咨询

分享
刷新

初中语文人教版《春酒》教案八

发布时间:2021-11-21 修改时间:2021-11-21 153

教案是课堂教学的蓝图,是教师对一节课的整体设想。创造性的教学设计,严谨、科学的教学策略将有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让学生们获得最好的学习效果。以下为安徽敏试教育小编为您整理的教案:初中语文人教版教案《春酒安徽教师资格网为您提供精彩的教案示范,更多面试资讯欢迎关注敏试教育。

【活动方案】

素质教育目标

1.品味文章的关键性词语和句子,学习文章富有情趣的细节描写,体会其作用。 

2.理解文章表达的思乡这一主旨。 

过程与方法目标 

3.根据积累的生活经验,创设阅读氛围,领悟文章的意蕴。 

4.通过分析课文,体会琦君散文结构严谨、写人传神、文笔流畅的特点。 

情感与价值目标 

5.品味文中所表现的故乡的风俗之美、人情之美,品味文中所表达的浓浓的思乡之情,从而获得美的情感体验。 

教学重点 

感受作品诗一般的语言、诗一般的生活、诗一般的童年,激发学生珍惜花样年华,追求诗意人生。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理解作品的思乡怀旧之情。 

教学准备 

学生预习“读一读,写一写”。搜集古今中外表达游子思乡之情的文学作品,准备与同学交流。想一想自己过年的故事和体会,讲给同学听。查阅有关琦君的生平,课外阅读她的作品《琦君说童年》。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春节元宵,清明端午,中秋重阳。从小到大,我们都是伴随着这些年年依旧的节日,和亲人一起度过的。在这些传统节日中,同学们最盼望的无疑是春节。春节不仅有玩的、吃的、穿的,更有压岁钱,可以买很多想要的东西。但每个地方过年的风俗又不尽相同,那么浙江温州一带是如何过年的,今天我们就一起学习琦君的《春酒》。 

二、检查预习,简介作者 

1.生字正音 

气氛(fēn)两颊(jiá)煨炖(wēidùn)薏草(yì) 

斟酒(zhēn)家醅(pēi) 枸杞子(qǐ) 

2.解释词语 

家醅:自家酿的酒。醅,这里泛指酒。 

一马当先:作战时策马冲锋在前。形容领先;带头。 

顾名思义:看到名称,就联想到它的意义。 

如法炮制:依照成法炮制药剂,泛指照现成的方法办事。 

兴高采烈:兴致高,情绪热烈。 

3.简介作者 

琦君,1918年出生,现当代女作家。原名潘希真。浙江永嘉人。14岁就读于教会中学。毕业于杭州三江大学中文系,师从词学家夏承焘。1949年赴台湾,在司法部门工作了26年,并任台湾中国文化学院、中央大学中文系教授,后定居美国。琦君以撰写散文开始她的创作生涯,而她现在已成散文大家。她的名字总是与台湾散文连在一起。 

琦君出版有散文集、小说集及儿童文学作品30余种,包括《烟愁》《细纱灯》《三更有梦书当枕》《桂花雨》《细雨灯花落》《读书与生 

板书课题、作者。 

采取提问方式完成。 

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 活动形式 

活》《千里怀人月在峰》《与我同车》《留子他年说梦痕》《琦君寄小读者》《琴心》《菁姐》《七月的哀伤》以及《琦君自选集》等。她是著名电视连续剧《橘子红了》的作者。 

三、整体感知,体味情感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师引导学生体会作者的思乡之情,划出你认为能表达思乡之情的句子。 

2.想一想,作者怀念的仅仅是家乡的春酒吗? 

明确:作者不仅仅是怀念家乡的春酒,文中主要通过春酒写故乡的风俗美、人情美,写自己对家乡的怀念,对母亲的追思,其间流淌着的是浓浓的思乡之情,是对一种让人难忘的生活的深情怀念。 

四、分组合作,研讨课文 

(一)作者在文中叙述了儿时在故乡的哪几件事?这些事都是作者家乡的风俗,你喜欢这儿的风俗吗?为什么? 

明确:过新年喝春酒喝会酒——风俗美 

(二)在这几件事中出现了哪些人物? 

明确:母亲“我”阿标叔乡邻乡亲 

(三)作者用一些细节描写来刻画人物,描写风俗。请你找出来,并谈谈这些细节描写有什么作用? 

明确: 

1.母亲 

(1)“她总是笑眯眯地说:‘大约摸差不多就是了,我也是没有一定分量的。’但她还是一样一样仔细地告诉别人。可见她做什么事,都有个尺度在心中的。” 

(2)“母亲是从不上会的,但总是很乐意把花厅给大家请客,可以添点喜气。” 

小结:突出母亲热情好客、慷慨大方。 

2.花匠阿标叔 

“花匠阿标叔也巴结地把煤气灯玻璃罩擦得亮晶晶的,呼呼呼地点燃了,挂在花厅正中,让大家吃酒时划拳吆喝,格外兴高采烈”。 

小结:突出花匠阿标叔的热心。 

3.乡邻乡亲 

(1)“所以乡下人如果对人表示感谢,口头话就是‘我请你吃十二碟’。” 

(2)“席散时,会给每个人分一条印花手帕。母亲和我也各有一条,我就等于得了两条,开心得要命。” 

(3)“尤其是家家户户轮流的邀喝春酒,我是母亲的代表,总是一马当先,不请自到,肚子吃得鼓鼓的跟蜜蜂似的,手里还捧一大包回家。” 

小结:表现了乡亲们的热情大方。 

4.“我” 

(1)“尤其是家家户户轮流的邀喝春酒,我是母亲的代表,总是一马当先,不请自到,肚子吃得鼓鼓的跟蜜蜂似的,手里还捧一大包回家。” 

(2)“其实我没等她说完,早已偷偷把手指头伸在杯子里好几回, 学生念读查找的资料后,教师再作补充。 

学生讨论、交流。 

教师指导。 

学生交流后师作指导。 

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 活动形式 

已经不知舔了多少个指甲缝的八宝酒了。” 

小结:表现我充满了童真童趣。 

(四)通过对人物的细节描写,你对这些人物也有自己的看法,请谈谈! 

师指导要点:人情美 

(五)作者为什么能在几十年之后对家乡的过年时的生活细节记得那么清楚,描写得那么细致呢? 

指导要点:对故乡有感情。 

问:对故乡的什么有感情呢? 

指导要点:对童年生活的怀念和向往,也表达了游子殷殷思乡之情。 

问:所以“春酒”是一杯什么样的酒? 

指导要点:怀旧思乡的酒。 

五、举一反三,迁移扩展 

(一)积累有关“思乡”的古诗名句。 

历经坎坷的诗人,忧国忧民的诗人,多愁善感的诗人,将他们漂泊异地的惆怅和思念家乡、亲人的愁苦寄寓于月。于是,他们的诗篇和月光一起光耀千古,拨动着后人的心弦。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李白《静夜思》)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王建《宿建德江》) 

这两句写的是羁旅之思。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苏轼《水调歌头》),更是道出了苏轼对相隔一方弟弟的思念,也给了天下人最诚挚的祝福。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月是故乡明,露从今夜白。”(杜甫《月夜忆舍弟》) 

六、课堂小结 

琦君说过:“人和花草树木一样,都有自己的根。”是啊!故乡是一个人的根,有谁能够忘记生养自己的故乡呢?远离故乡的人,无论与故乡的距离有多远,总不会忘记故乡的山水、故乡的亲人、故乡的一切。每年春节前夕,离家的人尽管票难买、车难乘,但家还是要回的。父爱天高,母恩难报,最难忍受思乡情。这是五千年中华文化积淀下来的中国人最深厚的情感基础。事实上,正是这种特有的情感基础,才让我们中华民族一代一代繁衍壮大,成为伟大的民族。



【推荐资料】

扫描二维码,关注微信:安徽敏试教育

回复【面试真题】,查看更多安徽教资面试真题内容

安徽logo.jpg

小编推荐
热门推荐
我是有底线的

复制成功

您已成功复制微信号,现在前往微信搜索该微信号进行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