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咨询

分享
刷新

初中语文人教版《满井游记》教案十

发布时间:2021-11-23 修改时间:2021-11-23 208

教案是课堂教学的蓝图,是教师对一节课的整体设想。创造性的教学设计,严谨、科学的教学策略将有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让学生们获得最好的学习效果。以下为安徽敏试教育小编为您整理的教案:初中语文人教版教案《满井游记安徽教师资格网为您提供精彩的教案示范,更多面试资讯欢迎关注敏试教育。

【活动方案】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积累文言词语,增强文言语感。 

2.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知人论世,便于理解作者丰富而微妙的思想感情。 

3.感受北方初春景象,理解作者寄情山水的意趣。 

能力目标 

1.重视诵读,在朗读中把握文意,逐步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 

2.理解文章的意境和作者的思想感情,体味作者个性化的写景抒情风格。 

3.体会本文白描和拟人手法的运用以及比喻句的表达效果,引导学生把握形象生动的写景技巧。 

德育目标 

感受北方早春宜人的春色,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感受作品优美的意境,体会作品中流露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1.品读课文,体会本文写景的技巧,学习作者善于抓住景物特点生动传神地进行描写的方法。 

2.理解“夫不能以游堕事,潇然于山石草木之间者,惟此官也”的丰富意蕴。 

●教学方法 

1.讨论点拨法。 

2.比较阅读法。 

●教具准备 

多媒体、录音机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教学要点] 

朗读课文,整体感知文意;理清文章思路,整体把握文意;品读课文,感受文章优美的意境,学习作者写景状物的高超技巧;深层探究,引导学生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比较阅读,感受袁宏道游记散文的独 

特魅力。 

[教学步骤] 

一、导语设计 

教师出示中国地图,指图评说: 

同学们,我国的南方,物华天宝,人杰地灵。前面我们在柳宗元的陪同下游览了湖南永州市的小石潭;与范仲淹相伴,登临岳阳西北的岳阳楼;在欧阳修的指引下,观赏了安徽滁州的醉翁亭。今天,我们将“挥 

师北上”,看看北京东直门的满井一带又有什么好看的景致,走,我们踏青去! 

二、作者及背景简介 

(多媒体显示) 

1.袁宏道(1568~1610),明朝文学家。字中郎,号石公,明公安(今湖北人),万历年进士,官至吏部中郎,与兄宗道、弟中道并称“三袁”,为“公安派”的创始者。作品真率自然、清新活泼,内容则多 

写闲情逸致,部分篇章反映民间疾苦,对当时政治现实有所批判。有《袁中郎集》。 

2.游记,散文的一种。以轻快的笔调和生动的描写,记述旅途中的见闻,反映某地的山川景物、名胜古迹、风俗习惯和社会状况等,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本文属山水游记,又因其短小,称“山水小品”。 

3.写作背景 

万历二十七年(1599),袁宏道再次做官,任顺天府教授,终日又得和拜谒酬答打交道了,这使他颇为苦闷,更使他苦闷的是有政见却得不到申诉。好在袁宏道所担任的职务比较清闲,有空暇就游览北京附 

近的名胜古迹。《满井游记》就作于此时。 

三、朗读课文,整体感知文意。 

1.教师选两位同学播放预先录制好的示范朗读磁带,学生听读,并点评。 

教师提示评点应注意的问题:①读音是否正确;②停顿是否分明;③语调的轻重缓急有无区别;④能否恰如其分地表现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师顺势检查学生预习情况,督促学生积累词语。 

(多媒体显示) 

请给下列加粗的字注音: 


教师选四位同学回答,分四组。 

明确:(1)yān niàn zhāo huì 

(2)pù xiā jiā léi 

(3)liè qiàn jiǎn jì huán 

(4)huī lì wū 

2.学生自由读课文,借助注释及工具书,理解文句,整体感知文意。 

(1)学生自行翻译课文,画出疑难词句。 

(2)同桌之间讨论交流,解决疑难问题。教师巡视酌情指导。 

(3)教师指导学生积累词语,理解文句。 

教师分发文字资料,内容如下: 

①掌握下列实词。 

东风时作 作:起。 土膏微润 膏:肥沃。 

于时冰皮始解,波色乍明 于时:在这时。波色:水波的颜色。乍:初,始。 

如镜之新开而冷光乍出于匣也 新开:新打开。匣:指镜匣。 

娟然如拭 娟然:美好的样子。 

泉而茗者,罍而歌者,红装而蹇者 泉、茗、罍、蹇,都是名词用作动词,用泉水煮、喝茶、端着杯、骑 

着驴之意。 

作则飞沙走砾 飞,使沙飞;走,使砾走。 

②一词多义。 

③难句翻译。 

游人虽未盛,泉而茗者,罍而歌者,红装而蹇者,亦时时有。 

译:游人虽然还不算多,(但)用泉水煮茶喝的,拿着酒杯唱歌的,身着艳装骑驴的,也时时能看到。 

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 

译:(我这)才知道郊野之外未尝没有春天,可住在城里的人(却)不知道啊。 

夫不能以游堕事,潇然于山石草木之间者,惟此官也。 

译:大概说是不能因为游玩而耽误公事的,流连忘返在山石草木之间的,只这个官儿罢了。 

3.理清行文思路,整体把握文意。 

学生自由发言,明确:这是一篇写景小品,文章以清新的笔调写出北京近郊早春时节的秀美景色。第一段写城中“余寒景象”,写了欲游不能的苦恼。第二段是全文的主体部分,写郊游的所见所感。先交待出游日期、天气、同行人物及出游路线;接着写满井春色,先总写满井全景轮廓,后分写山、水、柳条、麦田、游人、鸟、鱼,并点明文章主旨: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第三段交待出游缘由 

及作记时间,结束全文。 

教师根据学生回答板书如下: 

四、品读课文,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1.探究文章优美的意境。 

(1)学生齐读课文,想象文中的画面,用自己的语言加以描述,体会文章的意境。 

(2)选三位同学发言,其余同学补充、评价。 

(3)在学生活动的基础上,教师稍加粗拨。 

明确:作者用细腻而充满诗情的笔调,为我们呈现了一幅生机勃勃、活力无限的满井春光图:河面浮冰刚刚融化,波光粼粼,一池春水清亮得如同新开之镜;山峦积雪刚刚消融,座座青山秀丽,好像晨妆少女;柳条鹅黄初染;麦苗冬眠初醒;鸟儿晒太阳;鱼儿戏水戏浪。这些富于早春特征的景物组成一幅层冰解冻、波光粼粼、山川氤氲、田野生机勃勃的图画,给人以高度谐和的美的享受。游人相偕出游,作者将 

品茶、饮酒、骑驴观赏诸画面合为一组镜头,热闹非凡。自然风光与人物活动相映成趣。一幅满井春光图,显示了早春的蓬勃生机,物我交融,情致盎然。既表达了一种轻快喜悦的心情,又流露了对自然重新焕发生机的欣赏和赞美之情。 

2.深入研读课文,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提问:这篇文章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学生讨论,并自由发言。大家一致认为:本文表达了作者热爱自然、寄情山水的思想感情。 

教师稍作点拨:请同学们思考文中的关键语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而城居者未知也”和“夫不能以游堕 

事,潇然于山石草木之间者,惟此官也”的内涵。 

学生思考,交流。 

明确:作者重在抒写“性灵”。 

文章开篇写城内的枯燥局促,与城外春色春意形成鲜明对比,从而得出结论“郊田之外未始无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这反映了作者对城市、官场的厌弃和投身于大自然怀抱的欣喜之情,暗含着“城中桃李愁



【推荐资料】

扫描二维码,关注微信:安徽敏试教育

回复【面试真题】,查看更多安徽教资面试真题内容

安徽logo.jpg

小编推荐
热门推荐
我是有底线的

复制成功

您已成功复制微信号,现在前往微信搜索该微信号进行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