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咨询

分享
刷新

初中语文《陋室铭》教案十

发布时间:2022-03-06 修改时间:2022-03-06 507

教案是课堂教学的蓝图,是教师对一节课的整体设想。创造性的教学设计,严谨、科学的教学策略将有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让学生们获得最好的学习效果。以下为安徽敏试教育小编为您整理的教案:初中语文教案《陋室铭安徽教师资格网为您提供精彩的教案示范,更多面试资讯欢迎关注敏试教育。

【活动方案】

第一部分:


1.作者是著名文学家。


2.注意下列加点字的读音:


德馨() 苔痕() 鸿儒() 案牍()


3.解释下列句子中的词语:


⑴山不在高,有仙则名(名: )


⑵水不在深,有龙则灵(灵: )


⑶斯是陋室,惟吾德馨(德馨: )


⑷无丝竹之乱耳(丝竹: )


⑸无案牍之劳形(劳: )


4.文中提挈全篇的句子是 。


5.下列各句不属于骈句的一项是()


A、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B、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C、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D、孔子云:何陋之有?


6.体会下列加点词在表情达意上的好处。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7.“铭”是 的文字,后来成为一种文体,这种文体一般都 。


8.课文的前两句有什么作用?


9.文中怎样描写陋室环境的?请用文中原话回答,再谈自己的理解。


10.“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中提及两个历史人物,一是三国著名政治家蜀国的 ,一是西汉时的文学家 。


11.文中与“时人莫小池中水,浅处无妨有卧龙”意思相近的句子是哪一句?


12.与下面一段话衔接准确得体的一句话是()


崇山峻岭,比起人来,山总是高大、雄伟的--人站在它面前不过是粒芝麻儿。但人总是踩山于脚下,哪怕它是万山之王--珠穆朗玛峰。人为攀登而欣喜。 。


A、山,却缄默不语--它用自己的筋骨,证明着自己的伟大。


B、山,却冥然不觉--没有灵性的高大,不过是一堆土石。


C、山,却欣喜万分--它为人的攀登作出贡献而自豪。


D、山,却毫不在意--它相信人永远征不服自己。


第二部分:


(一)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13.用原文回答下面各题:


⑴表现室主人交往之雅的语句是 。


⑵作者认为陋室不陋的原因是什么?


14.下列句子,朗读停顿划分正确的一项是()


A、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B、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C、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D、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15.译句:


⑴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⑵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16.下面对文章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表现出对仙人生活的羡慕和追求。


B、表达了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


C、表现了身居陋室而怡然自得的心情。


D、表明了以古代名贤自比的态度。


17.开头二十四字,实写的是 ,虚写的是 。虚写是为了引出实写中的 二字点题,这里写山写水,是为了与 进行类比,写仙写龙,是为了与 进行类比,以表现自己和陋室品位不凡。


18.下列说法有误的项是()


A、①②句以山水作类比,“山”和“水”其实都是暗寓道德高尚的人。


B、④句渲染了恬静的气氛,也反映了室主人的淡泊心境。


C、⑦句虚写,反映了室主人对世俗生活的厌弃。


D、⑧句以古庐、亭作类比说明陋室不陋,也表达了作者以古代贤人自况的意思。



【推荐资料】

扫描二维码,关注微信:安徽敏试教育

回复【面试真题】,查看更多安徽教资面试真题内容

安徽logo.jpg

小编推荐
热门推荐
我是有底线的

复制成功

您已成功复制微信号,现在前往微信搜索该微信号进行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