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咨询
发布时间:2022-03-23 修改时间:2022-03-23 291
教案是课堂教学的蓝图,是教师对一节课的整体设想。创造性的教学设计,严谨、科学的教学策略将有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让学生们获得最好的学习效果。以下为安徽敏试教育小编为您整理的教案:小学数学教案154。安徽教师资格网为您提供精彩的教案示范,更多面试资讯欢迎关注敏试教育。
【活动方案】
一、教学目的
1.使学生了解方差、标准差的意义,会计算一组数据的方差与标准差.
2.使学生了解样本方差、样本标准差、总体方差的意义.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方差、标准差、样本方差、样本标准差、总体方差的意义.
难点:样本方差、样本标准差的计算.
三、教学过程
复习提问
计算一组数据的平均数有哪些方法?
引入新课
在很多实际问题中,只知道一组数据的平均数是不够的,还需要知道这组数据的波动大小.如何了解数据的波动大小?这正是我们要解决的问题.
新课
引例 两台机床同时生产直径是40毫米的零件.为了检验产品质量,从产品中抽出10件进行测量,结果如下(单位:毫米):
表中数据表成如下形式:
可在此处让学生用公式②分别计算这两组数据的平均数(还可提问学生a取什么值最好,这样学生能在教师的启发下得到a=40最合适).当学生算出如下平均数:
让学生思考,两组数据的平均数都等于规定尺寸40毫米时,甲、乙两机床性能是否都一样好?提出问题让学生议议后,再引导学生看图1,让学生认识到“机床甲生产的零件的直径与规定尺寸编差较大,偏离40毫米线较多;机床乙生产的零件的直径与规定尺寸的偏差较小,比较集中在40毫米线的附近.”这说明,在使所生产的10个零件的直径符合规定方面,机床乙比机床甲要好.
这反映出,对一组数据,除需要了解它们的平均水平以外,还常常需要了解它们的波动大小(即偏离平均数的大小).
在此处要告诉学生:描述一组数据的波动大小,可以采用不止一种办法.本课介绍“方差”即是一种方法.即:
来衡量这组数据的波动大小,并把它叫做这组数据的方差.
要强调“一组数据方差越大,说明这组数据波动越大”.条件许可时,还可介绍③式可表示为:
接下来可以请两个学生计算引例中机床甲、乙两组数据的方差.
从0.026>0.008可以比较出,机床甲生产的10个零件直径比机床乙生产的10个零件直径波动要大.(接下来教师再给出如下例题.)
例1 已知两组数据:
分别计算这两组数据的方差.
讲此例后,要强调求解步骤为:
(1)求平均数;(2)求方差;(3)比较方差得出结论.
此后接前面问题说,用来衡量一组数据的波动的方法还可用一组数据的标准差,即
公式④(即标准差)也是用来衡量一组数据波动大小的重要的量.
在本节引例中,两组数据的标准差,可让学生算一下,得出:
说明:计算标准差要比计算方差多开一次平方,但它的度量单位与原数据一致,有时用它比较方便.
【推荐资料】
扫描二维码,关注微信:安徽敏试教育
回复【面试真题】,查看更多安徽教资面试真题内容
资格复审 发布时间:2022-01-20
认定公告 发布时间:2022-08-18
招聘公告 发布时间:2021-11-13
资格复审 发布时间:2022-01-20
面试公告 发布时间:2022-03-14
认定公告 发布时间:2022-08-18
复制成功
您已成功复制微信号,现在前往微信搜索该微信号进行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