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咨询

分享
刷新

小学音乐教案设计:阳关三叠

发布时间:2022-05-24 修改时间:2022-05-24 664

安徽敏试教育小编根据音乐学科大纲的要求,为您整理了小学音乐教案设计:阳关三叠安徽教师资格网为您提供精彩的教案示范,更多面试资讯欢迎关注敏试教育。

【活动方案】

一、教材分析

人音版音乐鉴赏中的第十四单元“文人情致”,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选择了我国古代音乐中具有文人情致的代表性古琴曲,第二部分是琴歌。这些作品反映了我国古代音乐中的一种品质——曲风文雅,意境高远,深沉蕴藉、潇洒飘逸,讲究一种空灵的美感,品格高雅。本课选择的是第二部分的琴歌《阳关三叠》。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感受古代音乐原汁原味的韵味,本课的设计对教材进行适当的二次开发,选择重点欣赏琴歌版《阳关三叠》,而合唱版则作为对比进行鉴赏。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用喜欢的艺术形式体验古代文人的气质与情感,熟练掌握《阳关三叠》的主题旋律;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聆听欣赏不同表演形式的《阳关三叠》和自己亲身哼唱其中的音乐片段,充分体验艺术歌曲诗词、旋律、伴奏完美结合的魅力,学会从自己独特的视角去评价音乐;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欣赏和解读《阳关三叠》,了解中国古代音乐文化,培养热爱祖国灿烂音乐文化的思想感情。

三、教学重难点

(一)重点:学唱《阳关三叠》片断,体验其情感;

(二)难点:使用对比、体验、讨论等方法,开展对作品改编的创造性活动。

四、教学法

情境导入法、视唱法等、讨论法、吟唱法。

五、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出示一组离别图片,如果你是作曲家或诗人请为这组图画配上诗或音乐,你会用什么什么古诗或乐器。

让学生用不同的形式表现,有的唱,有的朗诵等。

(二)新课教授

【教师引导】播放、朗诵《送元二使安西》,古琴演奏的《阳关三叠》作背景音乐播放。

不知道这古朴淡雅的音乐是否帮助我们打通了时空隧道,勾起我们对巍巍唐朝文学艺术大家们的回想。

师吟诵: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生:王维《竹里馆》。那么请畅谈你心目中的王维。

然后教师可以让学生评价一下王维的生平,之后教师进行小结。

【提问】教师提问学生:这首诗主要抒发的是一种什么情感?音乐给你带来的情绪感受是怎么样的?让学生讨论回答。

【欣赏歌曲】教师介绍《阳关三叠》的背景和作者简介,并且可以做些相关的乐曲知识扩展,让学生对它有个初步的认识。

【对比赏析】

1.欣赏男声独唱《阳关三叠》,并思考:

a.四句诗句的旋律出现了几次?(三次)上半阕将王维的原诗分别反复咏唱三遍,故称三叠。 

b.歌曲中最有激情的是哪几句?请哼唱……   

c.歌曲的旋律是否表达了诗意?   

d.学唱诗四句。   

2.完整地欣赏由王震亚改编的合唱《阳关三叠》,学生可以跟着哼唱。    

3.设置问题:合唱与独唱相比,它在音色、力度、速度等方面有哪些不同或特点?艺术表现力如何?(音色更加丰富,力度强弱对比很明显,速度处理以中、慢速为主。)

正因为这些音乐要素恰到好处的运用,才使作品更具艺术表现力,把情感渲染的更充分。    4.分段欣赏,结合歌词和旋律去感受每一叠所渲染的情感各有什么侧重点?师生共同赏析三叠中的部分片断。    

①浅析第一叠上半阕的旋律和下半阕的诗词内涵。

a.知识点:“起、承、转、合”是旧时写作诗文的结构章法,也是我们音乐创作的重要手法之一。    

b.让学生共同演唱以上四句。

②共同赏析第二叠下半阕。

问题:第二叠主要渲染的是什么情感?(“泪沾巾”——忧伤)   

③共同赏析第三叠下半阕和尾声。    

问题:

a第三叠主要渲染的是什么情绪?(“尺素申”——期待)   

b.尾声渲染的又是一种什么情绪?(“噫”——感叹)    

大家可以发现,与《送元二使安西》相比,《阳关三叠》的歌词多了很多,那是清代的版本。其实在唐代时,就有根据王维的诗发展出来的三叠,但已经失传了,而现在在最早的版本是明代的   

⑤评价:让学生对《阳关三叠》发表自己的看法。可以针对任何方面,比如它的词曲、表演形式、时代性、是否喜欢的理由、喜欢的程度等等。

(三)巩固提高

歌曲为主线继续巩固什么是三叠,同时播放埙演奏的《阳关三叠》。这首歌曲创作和流行的年代离我们确实已很遥远,似乎谈不上具有任何的时尚性。但今人之所以仍在传唱欣赏,我想其中最主要的原因莫过于歌曲中所渲染的那种真切的情感。因为情感是人类精神生活中永恒的主题。

(四)课堂小结

《阳关三叠》是根据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一诗谱写的琴歌,王维生于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盛唐时期,《阳关三叠》所表现的那种悲而不伤情绪正与盛唐人们的精神气质相契合。而《送别》产生于20世纪初,那是一个封建社会刚刚解体、新的社会还没有建立的时代,歌曲所表达的那种“人生难得是欢聚,惟有别离多”的情感基调,正与那个时代人们的情感基调相吻合,可见时代不同,所产生的音乐也必不同。一种别离,不同情调。这就是《阳关三叠》和《送别》带给我们的感受!



【推荐资料】

扫描二维码,关注微信:安徽敏试教育

回复【面试真题】,查看更多安徽教资面试真题内容

安徽logo.jpg

小编推荐
热门推荐
我是有底线的

复制成功

您已成功复制微信号,现在前往微信搜索该微信号进行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