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咨询

分享
刷新

初中语文《变色龙》教案二

发布时间:2022-03-08 修改时间:2022-03-08 150

教案是课堂教学的蓝图,是教师对一节课的整体设想。创造性的教学设计,严谨、科学的教学策略将有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让学生们获得最好的学习效果。以下为安徽敏试教育小编为您整理的教案:初中语文教案《变色龙安徽教师资格网为您提供精彩的教案示范,更多面试资讯欢迎关注敏试教育。

【活动方案】

一、图片导入


在大自然中,有种名叫变色龙的蜥蜴,它能随着环境的变化而改变自己的颜色,从而躲避天敌的攻击。


二、入题


1、过渡语:


一个荒唐的年代,


一个善变的警官,


一条无辜的小狗,


一群无聊的人,


给我们上演了一段可笑而又使人压抑的故事。


2、课题出示。


三、介绍作者、文体、出处。


作者:契诃夫(1860—1904),俄国短篇小说家。(三大小说之王,欧亨利、莫泊桑)


文体:小说


出处:《契诃夫小说选》


四、时代背景介绍


《变色龙》写于1884年,当时马克思主义与俄国工人阶级革命运动刚刚兴起,革命浪潮冲击着沙皇的专制统治。为了强化反动统治,他们豢养了一批媚上欺下看风使舵的走狗,为其镇压革命运动服务。中的警官奥楚蔑洛夫就是沙皇专制警察统治的化身。


五、听读课文并思考:


1、奥楚蔑洛夫在处理狗咬人事件上共有几次判定?


六次


2、奥楚蔑洛夫不断变化的依据是什么?


对狗的评价和看法,因狗的主人不同而变。


六、小说三要素:


人物:奥楚蔑洛夫


环境:俄国历史上最黑暗、最反动的时期


情节:变


七、主要人物分析:(图文结合分析)


1、图文分析


2、归纳小结:


变:对狗的评价和看法,因狗的主人不同而变。


不变:本性,即见风使舵、媚上欺下、趋炎附势。


八、问题探究:为什么以《变色龙》为题?


因为小说写的是主人公奥楚蔑洛夫处理“狗咬人”的问题。他六次淋漓尽致的巧妙表演,好象蜥蜴一样善于变色,讽喻那种狡猾善变、出尔反尔的人。所以作者用“变色龙”为题。


这样不仅揭示了要鞭挞的对象,富有讽刺意义,而且形象生动,非常恰当。


拓展:铁公鸡、笑面虎、地头蛇


九、作品艺术特色:


(一)作为一篇讽刺小说,它的讽刺艺术主要表现在哪里?


夸张。在短短的时间里,随着狗的主人身份的不断变化,奥楚蔑洛夫的态度也发生了五次变色。变化之快,跨度之大,令人瞠目。使人物性格鲜明突出,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对比。奥楚蔑洛夫面对狗主人的身份的变化,不停地改变着自己的态度,时而威风凛凛,时而奴颜婢膝,一会儿痛骂小狗是“疯狗”“下贱胚子”,一会儿又夸小狗“名贵”“伶俐”,前后矛盾,对比鲜明,使小说的喜剧效果更加突出。


(二)细节描写:四次写到军大衣


开头奥楚蔑洛夫穿着新军大衣出场,这件大衣是沙皇警犬的标志,也是他装腔作势,作以吓人的工具;结局“裹紧大衣”离场,他力图保持自己的威风,但对于自己不光彩的表演,却显得难堪,与开头照应。


中间的两次(第10段和第20段),他因“判”错了狗而吃惊、胆怯,一热一冷,一脱一穿,这一细节描写充分表现了他内心的恐慌和强作镇定的复杂心理。


(三)文中的环境描写分析及其作用。


“四下里一片沉静。广场上一个人也没有。商店和饭馆的门无精打采地敞着,面对上帝创造的这个世界,就跟许多饥饿的嘴巴一样;门口连一个乞丐也没有。”


描写了社会环境的冷清、萧条,这正是军警宪兵当道的沙皇统治下的俄国社会的写照,交代了“案子”发生的社会背景。


十、开心词典:请说出带有贬义的关于狗的成语和俗语


如:狼心狗肺、狼狈为奸、狗仗人势、狗眼看人低……


十一、续写:奥楚蔑洛夫离开广场后发生的事,100字以上。



【推荐资料】

扫描二维码,关注微信:安徽敏试教育

回复【面试真题】,查看更多安徽教资面试真题内容

安徽logo.jpg

小编推荐
热门推荐
我是有底线的

复制成功

您已成功复制微信号,现在前往微信搜索该微信号进行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