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咨询

分享
刷新

初中语文《古诗二首》教案八

发布时间:2022-03-10 修改时间:2022-03-10 156

教案是课堂教学的蓝图,是教师对一节课的整体设想。创造性的教学设计,严谨、科学的教学策略将有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让学生们获得最好的学习效果。以下为安徽敏试教育小编为您整理的教案:初中语文教案《古诗二首安徽教师资格网为您提供精彩的教案示范,更多面试资讯欢迎关注敏试教育。

【活动方案】

教学目标


认识“楼、依”等12个生字,会写“楼、依”等10个字。


正确、流利地朗读和背诵古诗。


展开想象,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中描述的画面,初步感受大自然的神奇、壮丽。


教学重点


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想象画面,背诵古诗。


教学难点


深刻理解诗文的含义,并能用自己的话讲出诗文的内容。


课前准备


课件。


教学时间


2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今天,我们学习《古诗两首》,这两首诗都是唐代诗人写的,都是面对祖国大好河山和大自然的美丽景色,不由自主就抒发的赞美之情。


二、初读古诗,自主识字


自由读诗


自主识字


认读。


读准“瀑、布”,韵母都是“u”,声母分别是“p”和“b”。


“尽”是前鼻音,“层”是后鼻音。


识记。


“川”是象形字,出示甲骨文字形让学生对照识字。


“楼、依、遥”都是形声字,根据熟悉的构字部件来识记,也可以采用换偏旁的方式联系熟字来识记。


“欲”组词“欲望、食欲”识记字义。


“层”,看看插图,这鹳雀楼一层叠着一层,数数有几层。


“炉”,从“火”从“户”,表示家里盛火的器具,联系生活想一想见过哪些炉子——煤炉、微波炉。可将“炉”与“庐山”的“庐”作比较巩固字形。


指导写字


“楼、依、炉、烟、挂”这几个左右结构的字都是左窄右宽。“楼、依、炉、挂”要特别注意笔画的穿插。“炉、烟”左侧“火”的捺应改成点。


三、朗读感悟《登鹳雀楼》


板书题目,并解题


[登鹳雀楼]题意是登上鹳雀楼。


师:简介鹳雀楼,简介作者


理解诗句之意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白日:太阳。依:依傍。尽:消失。诗句之意:夕阳依傍着西山慢慢地沉没。滔滔黄河水朝着大海的方向汹涌奔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欲:想要。穷:尽,使达到极点。千里目:眼界宽阔。更:再。诗句之意:要想看到更远的风景,那就要再登上更高的楼层。


再读诗句,品悟诗意


四行诗各写什么?(《登鹳雀楼》是唐代诗人王之涣所作的一首五言绝句。前两行写景,营造了景色辽阔、气势雄浑的意境;后两行寓理于诗,写出诗人积极向上的精神,道出了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人生哲理。)


诗句解析。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这两句诗写的是诗人登楼所见。“白日依山尽”写远景,意思是夕阳依傍着西山慢慢地沉没;“黄河入海流”写近景,意思是滔滔黄河水朝着大海的方向汹涌奔流,写出了水的气势磅礴,景象壮观。两行诗对仗工整,“白日”对“黄河”,景物相对,色彩也相对;“依山尽”对“入海流”,动词相对,厚重有力,既构成形式上的完美,也表达了充沛的气势。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这两句诗是诗人登楼所思。意思是若想看到更远的风景,需要登上更高的楼层,表达了诗人不凡的胸襟与抱负。诗中的“千里、一层”都是虚数,可理解为更远、更高之意,道出了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哲理。


看图想象,有感情朗读。诗人登上鹳雀楼,看到这一雄伟壮观的景象,他会想些什么呢?


总结全诗,体会感情。


《登鹳雀楼》这首诗通过描绘诗人登上鹳雀楼看到雄伟壮观的景象,抒发了诗人积极向上的进取精神。


诵读背诵。


四、作业布置


朗读背诵《登鹳雀楼》。


用自己的话说说古诗《登鹳雀楼》的意思。



【推荐资料】

扫描二维码,关注微信:安徽敏试教育

回复【面试真题】,查看更多安徽教资面试真题内容

安徽logo.jpg

小编推荐
热门推荐
我是有底线的

复制成功

您已成功复制微信号,现在前往微信搜索该微信号进行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