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咨询

分享
刷新

小学科学基础知识: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发布时间:2022-05-24 修改时间:2022-05-24 1268

安徽敏试教育小编根据科学学科大纲的要求,为您整理了小学科学基础知识:声音的产生与传播安徽教师资格网为您提供精彩的教案示范,更多面试资讯欢迎关注敏试教育。

【知识点】

一、声音

1.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声波。是通过介质(空气或固体、液体)传播并能被人或动物听觉器官所感知的波动现象。

2.物理中声音是由物体振动发生的,正在发声的物体叫做声源。

3.声音以波的形式振动(震动)传播。

(1)声音是声波通过任何物质传播形成的运动。

(2)声音作为一种波,频率在20 Hz~20 kHz之间的声音是可以被人耳识别的。

二、声音的产生

1.声音的产生:来源于物体的振动。

2.说明:有物体的振动,但不一定能发出声音,还需要介质传播。 

三、声音的传播

1.声音的传播:依靠介质(介质:传播声音的物质,包括固体、液体和气体)

2.传播的形式:以声波的形式向外传播。 

3.声音传播的速度: 

(1)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速度一般是固体>液体>气体(例外如:软木 500m/s,小于煤油(25℃)、蒸馏水(25℃)等)。

(2)与温度有关,在15℃空气中,声音传播的速度为340米/秒,气温每升高1℃,传播的速度增加0.6米/秒。 

(3)与介质有关,固体传声较快,气体最慢(物质越密传声越快,越疏传声越慢,为什么?) 

4.说明:真空不能传播声音,宇航员在太空要靠无线电波交流。土电话说明固体能够传声,即将上钩的鱼会被岸上的人的说话声吓跑,说明液体能传声。


【推荐资料】

扫描二维码,关注微信:安徽敏试教育

回复【面试真题】,查看更多安徽教资面试真题内容

安徽logo.jpg

小编推荐
热门推荐
我是有底线的

复制成功

您已成功复制微信号,现在前往微信搜索该微信号进行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