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咨询

分享
刷新

小学科学教案:地震

发布时间:2022-05-27 修改时间:2022-05-27 519

安徽敏试教育小编根据科学学科大纲的要求,为您整理了小学科学教案:地震安徽教师资格网为您提供精彩的教案示范,更多面试资讯欢迎关注敏试教育。

【活动方案】

课前准备:

学生准备:

1.有关地震的文字资料。

2.学生能折断干木棍(每人一根)。每组若干积木,纸杯。

教师准备:

1.地震的视频资料(现象、对比照片)、课件资料(地震成因、前兆、保护、实验要求)

教学目标

1、让学生了解古代、现代对地震的研究和预测,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和关注人类社会的情感。

2、了解地震自救的知识,学会地震自救的方法。

3、培养学生应急自救的适应能力和临危不乱的心理品质

教学重、难点

难点:

地震的成因。

重点:

地震的危害及避震。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播放地震现象视频)

2008年5月12号,在四川汶川发生了8级地震,这是继1976年唐山大地震以来又一次在我国发生的大地震。

课件展示:四川地震前后的对比照片和视频。

看完这组照片后你有什么感受?想说些什么?关于地震,有没有问题要提出来?

学生交流感受。

(二)探究新知

1.学生提出问题:地震是怎样形成的?地震前兆?预测?自救?……

2.确定本节课主要研究解决的问题。

3.根据地震现象,研究地震的成因

①观察地震现象

播放地震现象的视频,观察、了解地震现象

结合看到的视频资料和生活中的了解,来谈一谈伴随着地震发生时看到了什么现象?

(大地、建筑物在剧烈地晃动……)

是什么力量使这么高大的建筑物晃动甚至倒塌呢?

(来自地球内部的力量、板块碰撞等)。

②研究地震成因

学生猜测。

模拟实验:折木棍

出示实验要求: (课件展示)

(1)握住木棍的两头用力再用力,观察会有什么现象发生?手有什么感觉?】

(2)准备的积木和纸杯小组合作塔建美丽的建筑在课本上。突然摇晃课本

 实验完成后思考并交流:实验现象说明了什么?然后推理想像地震是怎样形成的?学生进行实验,汇报实验现象。

 大家想,一个木棍在断裂时都会引起我们手的震动,几千米厚的岩石层在压力作用下发生快速、突然的断裂引起的震动,释放出的能量该是何等的巨大。

(三)科学与生活

1、地震有什么危害?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并汇报。

2、地震有什么好处吗?

(1)地震能缓解地球本身的压力,释放过多能量,保持岩石圈受力平衡。(2)同时地震也会把地下的矿物带到地表,(3)地震还造就了无数奇山异水。

3、预防地震与正确避震

①地震前兆

地震的破坏力巨大,地震的发生也不可避免,我们怎样来对地震进行预测,减少灾难的发生呢?

学生汇报。

(1)地震前地下水、动物、天气都会出现异常现象。

(2)除了观察地震前兆,还有先进的测震仪对地震进行预测。

(课件展示)公元132年东汉时期的科学家张衡发明了世界上第一台预报地震的仪器――候风地动仪,比欧洲整整早了1700多年。

既然地震的发生不可避免,当地震发生时我们该怎样做呢?学生汇报。

当地震发生时最重要的是要保持沉着、冷静,然后再迅速的进行自救。


【推荐资料】

扫描二维码,关注微信:安徽敏试教育

回复【面试真题】,查看更多安徽教资面试真题内容

安徽logo.jpg

小编推荐
热门推荐
我是有底线的

复制成功

您已成功复制微信号,现在前往微信搜索该微信号进行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