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咨询
发布时间:2022-05-29 修改时间:2022-05-29 838
安徽敏试教育小编根据科学学科大纲的要求,为您整理了小学科学教案:水和水蒸气。安徽教师资格网为您提供精彩的教案示范,更多面试资讯欢迎关注敏试教育。
【活动方案】
一、教材分析
《水和水蒸气》是小学三年级下册《温度与水的变化》单元的第六课。本单元主要以水为例,引导学生探究温度和物质状态变化之间的关系。通过观察水的各种状态,集中研究水在融化、蒸发和凝结过程中发生的变化,帮助学生初步建立起“物质是不断变化的”认识,同时,通过对水的三态循环的观察和感知,帮助学生初步建立自然界“物质循环”的概念。本节课就是循着上节课产生的一系列问题展开水和水蒸气的观察研究活动。通过“水哪里去了”的探究、观察,讨论水从液态变成气态时是如何蒸发到空气中的,然后再通过“加热能加快水蒸发”的观察活动,帮助理解水获得热量后能更快地从液态变为气态,最后通过“水蒸气遇冷凝结成水”的观察试验,帮助学生理解水蒸气能从气态变为液态。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目标:
1.水变成水蒸气的过程叫蒸发,水蒸气变成水的过程叫凝结。
2.加热能加快水的蒸发。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1.观察浅盘子中的水的变化,同时结合生活中“水会干掉”的经验,讨论水的蒸发。
2.观察比较自然状态下和人工加热情况下水的蒸发现象的异同。
3.观察把一个玻璃杯扣在一个装热水的小杯子上会出现什么现象。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意识到细致的观察能获得更多的发现。
2.感受、体验物质变化的可逆性。
三、教学重、难点
(一)重点:探究液态和气态的水之间可以相互转化和加快水蒸发的方法。
(二)难点:根据生活中的现象探究水的液态和气态之间的相互转化。
四、教学方法
(一)教法:本节课主要采用观察实验法,让学生动手操作,从观察中思考讨论,在教师引导下得出结论。
(二)学法:本节课要教给学生善于动手,善于观察思考的科学习惯。
五、教学过程
教学准备:透明玻璃杯、燃烧匙、热水瓶、酒精灯、毛巾等。
(一)课前谈话。
1.教师以复习前节内容的形式,用湿毛巾在黑板上写“冰”。
2.观察“冰”的现象。
3.学生举例:在我们生活中你有没有发现过水自然干掉的现象?
(二)探究“水到哪里去了”
1.那么这些水到哪里去了?你们猜猜看。
2.学生叙述课前实验。(碟子装水自然风干的实验)
3.水变成水蒸气的过程,就是我们刚才很多同学说的蒸发。
(三)探究“加热能加快水蒸发吗”
1.学生讨论、猜测。
教师归纳板书:加热,风吹,增大表面积……
2.研究其中一种方法“加热”。
加热是否能加快水蒸发?板书:加热能加快水蒸发吗?
3.教师指导实验方法,并提示实验过程中注意事项。
.学生实验,教师巡视。
5.汇报,交流:
6.小结:水受热以后,获得热量能更快地蒸发,从液态转化为气态。
(四)空气中的水
1.讨论小河、海里的水是哪来的(下雨)
2.雨是什么形成的?
3.学生讨论,交流。水蒸气遇冷能不能变成水呢?我们用实验证明。
4.教师口述实验要求并演示。
5.教师为每组倒热水,学生实验,教师巡视。(同时教师取一玻璃杯装入一些冰)
6.汇报:通过刚才我们的实验观察,证明了水蒸气遇冷能变成水。
7.讨论“白汽”:
(1)刚刚实验中有小组提到燃烧匙上方有出现白汽,那白汽就是水蒸气吗?预设:不是。水蒸气的微粒太小,无色无味,透明,我们是看不见摸不着的。
(2)这白汽是怎样形成的?
(3)我们还看到哪些地方有类似于白汽的现象?说说是怎样形成的?
这些现象再次证明水蒸气遇冷能凝结成水。
8.解释上节课的疑问:上节课我们的疑问,盛冰的玻璃杯外壁上的水珠是从哪里来的,我们现在明白了吗?
课件出示:水蒸气遇到较冷的玻璃杯就会冷却下来,在杯壁上凝结成小水滴。
9.讨论:雨是怎样形成的?
雨是水蒸气形成的,是怎样形成的呢?小组讨论交流。
10.教师解释下雨的原因:
我们身边的水一直在蒸发,水蒸气不断上升。红色箭头表示当水蒸气,但是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是看不见的。水蒸气从地面上升并遇到上面的冷空气时,就会凝结,变成我们看得见的小水珠,飘浮在空中,这就是云。云中的小水珠相互碰撞、吸收,越积越多,越积越重,最后落下来,这就是雨。
(五)总结和揭题,说说你的收获,并板书:水和水蒸气
(六)课外拓展:
风吹是否能加快水的蒸发?两块湿手帕,一块用电风扇吹,一块让它自然蒸发,哪块会干得快?课外研究。
【推荐资料】
扫描二维码,关注微信:安徽敏试教育
回复【面试真题】,查看更多安徽教资面试真题内容

资格复审 发布时间:2022-01-20
认定公告 发布时间:2022-08-18
招聘公告 发布时间:2021-11-13
资格复审 发布时间:2022-01-20
面试公告 发布时间:2022-03-14
认定公告 发布时间:2022-08-18
复制成功
您已成功复制微信号,现在前往微信搜索该微信号进行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