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咨询

分享
刷新

小学科学教案:生活中的静电现象

发布时间:2022-05-29 修改时间:2022-05-29 2596

安徽敏试教育小编根据科学学科大纲的要求,为您整理了小学科学教案:生活中的静电现象安徽教师资格网为您提供精彩的教案示范,更多面试资讯欢迎关注敏试教育。

【活动方案】

一、教材分析

本节课主要是让学生从认识生活中常见的静电现象,来认识到电荷是存在于我们身边的一切物质中的,多余的电荷如果在一个物体上,就会产生静电现象,如果电荷沿着导线定向移动,就会产生电流。从而使学生对电的本质有一个初步的认识,感受到电并不神秘,它就存在于我们身边,为学生后面学习电的其它知识打基础。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了解生活中的静电现象,认识带同种电荷的物体相互排斥、带异种电荷的物体相互吸引及电荷的产生。

(二)能力目标:在探究活动中,能根据已有知识,运用逻辑推理,对观察到的现象进行合理的解释。

(三)情感目标:发展学生探究身边科学现象的兴趣。

三、教学方法

根据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教学设备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本节课采用了实验探究和讲解相结合的方法。

四、教学重、难点

(一)重点:解释静电现象

(二)难点:认识正负电荷

五、教学准备

(一)小组:一把塑料梳子、碎纸屑、气球、带毛的羊皮等。

(二)教师:课件、气球等。

六、教学过程

(一)魔术导入,激趣揭题

1.导语:本节课采用魔术导入教学内容,这样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进入预订轨道,这时进行教学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教师演示:引导学生回答,用梳过干燥头发的梳子慢慢接近碎纸屑,看到什么现象?碎纸屑是怎样跑到梳子上去的?怎样解释这种现象呢?(教师根据学生交流适时揭示课题)

(二)合作探究,体验静电现象

1.小组实验

拿一把经过摩擦的塑料尺,靠近纸屑,发现什么?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现象?

2.师生交流生活中的静电现象。

(三)实验探究,认识电荷

1.教师:静电既然存在于所有的物质之中,为什么我们通常感觉不到物体带静电呢?播放课件。

2.教师边演示边讲解梳子和头发摩擦产生的静电。

科学家研究证实塑料梳子与干燥的头发摩擦时,头发束缚电荷的能力较弱,于是一部分电荷转移到梳子上,这时梳子显示带负电荷。失去电荷的头发带正电荷。带不同电荷的头发和梳子靠近时会有什么现象?这和我们了解的哪一种物体间的相互作用相似?说明什么?

3.进一步探究静电现象——小组实验探究。

将两个充气气球仅挨着悬挂在木尺上,用羊毛分别摩擦两个气球的接触部位,观察有什么现象发生。

实验后交流

4.小结

(四)让电荷流动起来

摩擦能使电荷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从而使物体带上静电,但是带静电的物体中的电荷却不能持续流动。

怎样才能使物体中的电荷持续流动?要形成电流就必须使电荷流动起来,需要具备动力和电路两个条件。

课件播放——使学生对电路有一个直观认识。

(五)总结与拓展

总结是一节课的结束部分,重温本节重点,借此加深印象。因此,本节课设计了以下问题: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推荐资料】

扫描二维码,关注微信:安徽敏试教育

回复【面试真题】,查看更多安徽教资面试真题内容

安徽logo.jpg

小编推荐
热门推荐
我是有底线的

复制成功

您已成功复制微信号,现在前往微信搜索该微信号进行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