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咨询

分享
刷新

小学体育基础知识:运动性疲劳机制

发布时间:2022-05-29 修改时间:2022-05-29 807

安徽敏试教育小编根据体育学科大纲的要求,为您整理了小学体育基础知识:运动性疲劳机制安徽教师资格网为您提供精彩的教案示范,更多面试资讯欢迎关注敏试教育。

【活动方案】

运动性疲劳的机制很复杂,不同领城的学者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对其进行了研究和探索,目前主要有以下学说:

(1)能量耗竭学说

该学说认为,疲劳是由于运动过程中体内能源物质的大量消耗并且得不到及时补充而产生的。例如,在低于最大耗氧量强度运动时,糖原首先在慢肌纤维中消耗,在3小时运动结束时,慢肌纤维中糖原耗竭,而快肌纤维中尚有糖原。在超过最大耗氧量强度运动时,则快肌纤维中糖原消耗更加明显。

(2)代谢产物堆积学说

该学说认为,运动过程中某些代谢产物在体内大量堆积而又不能及时清除,从而造成运动能力的下降。例如,乳酸、氢离子与氧自由基等物质在肌肉组织中堆积。

(3)疲劳链学说

该学说认为,运动中肌肉做功能力的下降是运动疲劳的表现。在此过程中从大脑到肌肉存在一系列可以引发疲劳的环节。如神经冲动单位募集的降低、神经肌肉间转换的损害、离子平衡的紊乱、能量供应的减少及肌肉受损等,任何一个环节的阻断,均可引起疲劳。

(4)突变理论

该理论认为,由于运动性疲劳是多因素的综合,一个或同时几个因素的变化相互作用,导致疲劳出现,故把运动时细胞内能量物质的消耗、肌肉力量下降、肌肉兴奋性和活动性改变等综合起来,当这些因素变化达到定程度时,以保护机体免于衰竭,以疲劳的形式表现出来。


【推荐资料】

扫描二维码,关注微信:安徽敏试教育

回复【面试真题】,查看更多安徽教资面试真题内容

安徽logo.jpg

小编推荐
热门推荐
我是有底线的

复制成功

您已成功复制微信号,现在前往微信搜索该微信号进行咨询。